滁州土壤发出“酸化”信号“安徽第一粮仓”正面临考验

 2014/4/21    华宏生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 滁州土壤发出“酸化”信号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安徽第一粮仓”正面临考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合肥在线 2012-05-21 12:37 稿源: 合肥在线-合肥晚报

    合肥晚报讯 施肥增多,粮产却徘徊不前。5月17日,滁州城郊,刚为水稻施完肥的村民张士兵有些疑惑:土壤为何没有以前“肥”了?同时,张士兵也觉察到,如今的旱地里,土壤结块现象也愈发严重。而这,恰恰是土壤“酸化”的信号。

    “七年前,我按照每亩地施15千克碳铵和25千克复合肥的标准,可以保证水稻亩产550千克;如今,我要多加5千克的复合肥,甚至要补施一些磷肥,才能保住这一产量。”张士兵说。

    据其反映,记者随机于滁城西郊、南谯区腰铺镇和全椒县襄河镇郊的农田里,进行土壤取样。在将土壤用纯净水按照1:2的比例进行稀释沉淀后,记者用pH广泛试纸进行初步检测。

    检测结果显示,pH试纸呈黄色,并接近橙黄。这意味着,上述三地的土壤pH值为6.0—5.0左右。在化学酸碱构成上,pH7.0为中值,pH6.0—5.0的数字值说明,三地土壤均已呈酸性。这正是皖东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的根源所在。

    鲜为人知的是,土壤一旦过度酸化,其结果将可能是:种什么都不长。此外,酸化的土壤也将造成农业经济成本增加——农田施肥效用大大降低。作物施磷肥依旧缺磷,施钾肥依旧缺钾。长此以往,这也势必导致农产品价格抬升。

    根据滁州市农委方面检测,在化学农药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,以及畜牧业的粪便污染等因素影响下,目前,滁州市耕地pH均值为6.0左右。

    事实上,早有科学实验证明,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土壤,pH值多在6.5—7.0之间。

    这是因为,大多农作物偏好于弱酸或弱碱性土壤的生存环境。对于滁州本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而言,唯有茶树偏好于酸性土壤。可在理论上,一旦土壤pH值低于4.0,即便是茶树,亦将无法存活。

    更大的危害还在后面——酸化后,土壤中的有毒物质,如铝离子等将造成农作物根系中毒,并进而造成作物死亡。其残存者,亦可能通过食物链作用,影响人体健康。

    对此,滁州市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分析,大力推广复合肥使用和秸秆还田可有效避免土壤进一步酸化。

    令人欣慰的是,滁州市明光、凤阳两地已开始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工作的探索。但这还是不够——基于以往优越的土壤条件,滁州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,并由此获得“安徽第一粮仓”的称号。如何守住这一称号,应当成为相关部门研究的新课题。

Tmall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