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农村科技》2009年第7期 盐碱改良剂施地佳在油葵地的施用试验

 2014/10/10    华宏生物

 

盐碱改良剂施地佳在油葵地的施用试验

 

福海县农技推广站 李红梅

 

    福海县盐碱型耕地面积0.51万公顷,占耕地总面积的38.80% ,盐碱化造成低产田面积逐年增加。盐碱地大部分已次生盐渍化,只有种植耐盐作物如油葵、甜菜、枸杞。为此,选择施地佳盐碱改良剂在油葵地进行试验。

一、试验设计

1.供试作物

油葵品种为新杂6号,为当地主栽品种。

2.供试肥料

助邦牌盐碱改良剂施地佳。

3.试验方法

①方法设计

    试验地选择重、中、轻三块盐碱地,即处理A为轻度盐碱化地,土壤含盐量0.316%,pH值为8.0,土壤含盐量为抑制作物生长。处理B为中度盐碱化地,土壤含盐量为0.592% ,pH值为8.4,土壤含盐量为严重抑制作物生长。处理C为重度含盐地,土壤含盐量为1.987%,pH值为8.98,危害作物生长或导致作物死亡。每小区30米2,四周设保护行1.2米。

② 施用方法

    施用方法为地面喷施。播前先取土化验,根据化验结果定为含盐轻、中、重不同的三块地,各小区四周打埂,设保护行1.2米宽。将一定量的施地佳在播前和幼苗期用喷雾器配好地面喷雾,后灌水,平均20天左右1次。地面喷施前取土化验,共3次。

③肥料用量处理

A:轻度地每次每小区地面喷施22毫升,即500毫升/667米2;处理B:中度地每次每小区地面喷施68毫升,即1 500毫升,667米2;处理C:重度地每次每小区地面喷施113毫升,即2 500毫升/667米 2,以上喷施体积均用量筒准确量取。

4.试验地点

福海县阿尔达乡干河子村油葵地。

二、田间操作

1.试验地基本情况

    试验地为南北条田,气候干燥、热量充足,土壤类型为淡棕钙土,土壤肥力中等,试验地的南北有两条排碱渠,面积1公顷。试验地中部为轻度盐碱土,少有白碱;南面为重度盐碱土,一片白碱,地表盐壳覆盖;北面为中度盐碱化土,点片白碱,地表点片有盐壳覆盖。

2.播前准备及化验

    在油葵播前取土化验,根据化验结果定肥料用量,然后根据盐碱轻重使用不同用量,共2次。

表1 不同用量施地佳盐碱地田间观察

处理

每小区用量(毫升)

第1次滴施时间(日/月)

第2次喷施时间(日/月)

滴施前地表现象

滴施后地表现象

油葵出苗率

(%)

油葵长势

A

22

26/4

15/5

浅白,硬

疏松,浅棕色

88

良好

B

18

26/4

15/5

点片白色,硬

疏松,浅棕色

62

一般

C

113

26/4

15/5

一片白色,硬

硬,点片浅白色

24

    由表1可知,两次滴施后,处理A区土壤颜色1次变成淡棕色,土壤松软易耕,油葵苗基本整齐,长势良好;处理B区土壤颜色浅棕,土壤由耕前坚硬变得疏松,油葵出苗整齐度差,缺苗断垄,苗期含盐量高,抑制出苗;处理C区土壤颜色由一片白碱逐渐变成浅白,但土壤稍硬,油葵出苗率只有24%,长势差,叶色黄绿,说明土壤含盐量太高造成作物发芽困难或苗期死亡。

3.每次滴施前后土壤化验结果

表2 土壤合盐量滤过试验结果

轻度

中度

重度

轻度

中度

重度

轻度

中度

重度

总盐量(%)

0.316

0.592

1.987

0.116

0.221

1.102

0.102

0.107

0.119

pH值

8.0

8.4

8.98

7.4

7.8

8.11

7.3

7.5

7.9

    由表2可知,滴施后土壤含盐量和pH值逐次下降,即处理A土壤含盐量由0.316%下降到第1次喷施后0.116%,第2次喷施后的0.102% ,pH值由8.0下降至7.3,由抑制作物苗期生长到作物完全可以正常生长。处理B土壤含盐量由0.592%下降到第1次施用后的0.221% ,第2次施用后的0.107% ,pH值由8.4下降到7.5,由土壤含盐严重抑制作物苗期生长到轻微抑制作物生长。处理C土壤含盐量由1.987%下降到第1次施用后的1.102%,第2次施用后的0.119%,pH值由8.98下降到7.9,由作物苗期不能正常生长到轻度抑制作物苗期生长。经方差分析,3种不同剂量的盐碱改良剂与对照相比有显著降低盐含量的作用。

三、结论

    试验表明,盐碱改良剂施地佳对改良盐碱地有明显效果,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,土壤疏松,白碱消除,提高油葵出苗率,作物生长中后期长势良好,而且具有补充作物营养的作用。使用施地佳时可地面喷雾或浇水滴施,可用于中低产田改造,平均中度含盐地块滴施2次667米 费用为57.6元,消除盐碱后可终身受益,既经济又实惠,除盐碱快,可进一步示范推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发表在《农村科技》2009年第7期上

TmallGo Top